基于适应性和参与性的生态管理技术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修复技术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天府大道中段东方希望天祥广场A座2108A号
18782598800 18048448221
275654553@qq.com
大陆溪发源于重庆市永川区黄瓜山脉,由重庆市永川区松溉入江,河流长度60km,在泸县境内河段长30km。根据四川省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整改任务清单的要求,2023年12月底前,大陆溪四明水厂国控断面水质应达到Ⅲ类标准。经过系统治理,截至目前,该断面水质已稳定达到Ⅲ类标准。
濑溪河为沱江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重庆市大足县,河流全长195km,平均流量37m³/s,总流域面积3240k㎡,经荣昌县城东流至邓滩入泸县。濑溪河泸县段长58km,从北向南流经方洞、喻寺、福集和牛滩4个镇,经胡市镇汇人沱江,主要支流包括九曲河、马溪河。经过4年的综合管控治理,濑溪河(泸县段)平均水质改善明显,官渡大桥省控断面水质4年均达到Ⅲ类标准。
项目以LEC2水质净化系统为内源削减核心技术,结合四川省2018年度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重大科技专项中的“城市黑臭水体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研究及示范”课题,经过系列治理组合拳,快速削减了玉龙湖段河道内源污染,提高了水体自净能力,持续改善水质,为下游河道提供了优质生态补水。同时,通过玉龙湖生态湿地建设,扩大水环境容量,重建水生态环境,此外还实现了对汛期来水及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二次消纳,达到“水质净化-底泥修复一景观改善一生态重建”的效果,玉龙湖被四川日报评价为“一湾碧水绕城,两岸青山入画”。
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研究与示范基地位于河东新区明镜村,占地300余亩,共分5个研究区域,集成搭建了农业种植、水产养殖、畜禽养殖、农村生活污水等多类型复合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示范区,应用优化种养循环、稻鱼共养、生态沟渠、塘床系统、贝类净化系统等组合技术,建立一种多场景应用的污染综合治理技术新路径,建成后的经验值可以在省内类似小流域农村地区进行推广和应用,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
项目岸下采取分段治理、逐级削减的技术治理措施,在联盟河上共设置5个管控断面,合计投入LEC2电催化水质净化设备5套,高效曝气设备30套,生态浮岛4000㎡,视频监控端5处,广告宣传一体机1套,生物菌藻系统1套。岸上进行流域精细化管理,专业的流域管理技术河长依托于流域精细化管控平台对联盟河污染源、入河口进行全面摸排,定期水质检测,实行常态化巡河机制,动态掌握岸上岸下流域情况。进行项目的综合性治理后,联盟河水质由原来的Ⅴ类水质提升至Ⅳ类水质,多数月份水质能够稳定保在地表水Ⅲ类。
姚市镇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总投资约150万元,于2023年2月上旬完成建设并通水试运行,湿地建设面积5410㎡,设计运营负荷400-1200m³/d,设计处理工艺为“生态调节缓冲池+生态滤坝+垄形湿地+饱和缓冲带”,处理目标是出水达地表水Ⅲ类标准。目前湿地运行稳定,湿地生态削减效益突出,COD削减率稳定保持在30%,氨氮削减率在50~80%之间,总磷削减率在在40~60%之间。尾水经湿地削减后能稳定保持在Ⅲ类标准排放。
项目位于乐至小阳化河,基于水质管控的需要,排查发现冬季枯水期,小阳化河阳化桥至万安桥断面水质波动较大,水质受岸上农业面源污染影响较大;经现场勘探,小阳化河井市村段存在较大的面源污染下河风险:区域内存在成规模的葡萄园种植退水(约80亩)、较大占地面积的鱼塘养殖退水(约120亩)和少量农村散排生活污水和散养家禽废水通过沟渠汇集下河现象,因地制宜在该点位建设低能耗垄形循环式小微湿地阻控拦截面源污染退水。
冯桥溪汇入口湿地生态改造项目,是为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而开展的重要举措,建设面积达10306平方米。其改造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对河流底质进行改造,将原有的淤泥质底质替换为砂砾质底质,从而有效控制内源释放。其次,岸线改造采取“硬质岸线+柔性岸线”相结合的方式,在水土流失风险大的区域设置硬性岸线保障稳定性,在风险小的区域设置柔性岸线构造生物栖息地,为生物提供生存空间。同时,通过建设生态滤坝、生态丁坝、生态岛以及投放扰流石等措施,控制水流流向,增强水动力,达到控藻增氧的效果。
石牛栏生态湿地建设面积约11600㎡,湿地化学需氧量削减率12%-19%、氨氮削减率10%-60%、总磷削减率25%-80%。主要建设内容为“引水渠+缓冲塘+垄形湿地+滩涂湿地”。沿现有引水渠方向对沟渠进行加宽、加深改造,延长引水渠,利用引水渠均匀布管将水引入垄型湿地。对岸上与河道中间的缓冲带进行滩涂湿地改造,使垄型湿地出水和引水渠中无法进入垄型湿地的水通过滩涂湿地后再入河。